您的位置 首页 > 醇基燃料燃烧机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有哪些)

1、可再生能源有哪些

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本周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能源转型项目主任侯安德(Anders Hove)介绍称,德国电力系统不缺乏灵活性,也不缺乏承载量,但当务之急是减少降低电力市场对天然气过度依赖的现状。再加之今年夏天法国核电产能降低,欧洲电力价格居高不下。综合长期来看,需求侧响应和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是德国长期的路径选择。

本月,德国通过能源一揽子法案修订提案,重申对气候议程和清洁能源发展的承诺,希望在2030年实现8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截至目前,可再生能源在2022年已占德国电力供应约50%,2021年为45%。

侯安德表示,考虑到欧洲现在的情况以及面临的能源危机,无论是德国还是欧洲,各国政府都在努力进一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需。

2、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有哪些

弗劳恩霍夫研究院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到目前为止,每一吉瓦的可再生能源尖峰发电都有助于将2022年的小时批发电价降低4欧元/兆瓦时。为降低电价,德国政府从2022年7月1日起将电价中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费降为零,并将从2023年起彻底取消该附加费,用财政补贴的形式支付这一部分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金。这将增强用户从使用化石天然气转向电力的积极性。

但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较大。根据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的数据,2019年,风力发电在德国公用发电量中的比重从59.2%到2.6%不等,同一年,太阳能也曾达到过25%的峰值,但最低时仅为0.3%。

侯安德介绍,尽管可再生能源已经有很高的占比,但德国电力系统仍然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这一方面源于燃煤电厂、火电厂自愿提供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的作用,即能够提供实时的能源价格。

3、可再生能源定义

侯安德举例称,无论是在夏季还是冬季星期时,随着需求侧变化,每一类型的能源发电厂都能很好地满足负荷变化所需要的灵活性,尤其是硬煤。

中德能源转型项目的一篇文章介绍,尽管德国推迟了明年燃煤电厂的退役时间,并重启了备用电厂,但短期增加的煤炭产量将主要用于替代天然气电厂,减少天然气发电,从而使天然气资源优先用于居民住宅、公共建筑和工业的供暖,这是因为短期内在供热领域替代天然气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电力行业。

侯安德称,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德国电力系统仍然具备高可靠性,甚至将完全高于德国或欧盟的监管要求。这得益于届时德国的邻国的电力输送将大幅增加。尤其是跨季节性的情况下,当德国缺乏可再生能源来源时,其他国家可能会出现富余,这部分剩余容量将传输到德国,提供德国的稳定性。

4、可再生能源龙头股票

侯安德解释说,研究认为到2030年左右德国的邻国将能够有富余电量传输给德国,是因为现在的欧洲就存在很大的容量市场,其他国家存在补贴,所以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有很大的富余,这些多余的能源将成为德国电力市场稳定性非常大的补充。此外,到2030年,风能和光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占比可能为2/3,并非全部,德国将考虑未来增加其他一些选择的占比,比如抽水蓄能、进一步发展氢能、采用工业级别的一系列需求响应的解决方案。

“其实就储氢来讲,它可能仍然在跨季的容量方面还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德国已经推出关于电解制氢设备具体数量要达到多少的相应目标,尽管如此,跨季储能的容量和能力仍然是未可知的状态。” 侯安德说。

谢安也称,对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的一些担忧主要是相应的科技和基础设施没有整体配套造成的。“这涉及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生产生活的模式跟能源供给的模式匹配,这需要社会整体调整,包括峰谷电价的调节机制,智能电网的机制,还有储能、蓄能的能力,这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他说。

5、可再生能源补贴

12月6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2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显示,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将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调整全球电力结构,未来五年内,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将增加2400千兆瓦(GW),这一增量相当于中国目前的全部电力装机容量,比去年预测高出30%。

报告显示,预测期内,可再生能源新增电量将占全球新增电量的90%以上。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来源,超过煤炭。

国际能源署执行主任法提赫·毕罗尔(Fatih Birol)称,未来5年,全球将增加与前20年一样多的可再生能源。

6、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质量监督站

该报告称,全球能源危机正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安装的急剧加速,未来五年全球总产能增长将几乎翻一番,并有助于保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的可能性。

分地区来看,报告称,俄乌冲突是欧洲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能源安全问题和气候雄心的推动下,预计2022-2027年,欧洲增加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是前五年期间增长的两倍。

欧洲以外,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增长的上调主要由中国、美国和印度推动。2022至2027年,预计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量将占全球新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增加的一半。与此同时,美国《减少通胀法案》为美国可再生能源的扩张提供了长期政策支持。该法案于今年8月通过,将可再生能源税收抵免延长至2032年,此外,50个州中有37个州有支持扩张的可再生能源投资组合标准和目标。

7、可再生能源第几大国中国

报告称,预测期内,全球光伏发电量将增加两倍,超过煤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来源;全球风力发电量将增长近一倍,其中海上风电占增长的五分之一。风能和太阳能加起来将占未来五年增加的可再生能源容量的9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看到了全球光伏供应链多样化的新迹象,预计美国和印度的新政策将在2022-2027年期间将光伏制造业投资增加高达250亿美元,比过去五年增加了7倍。

与此同时,报告称,该预测期内,全球生物燃料总需求将增加22%,其中,美国、加拿大、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将占全球生物质燃料需求增加的80%。这5个国家均制定了支持生物燃料增长的政策。

8、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

《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18%左右;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和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分别达到33%和18%左右,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大关,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40%。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连续17年、12年、7年和4年稳居全球首位,光伏、风电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为构建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强调,“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规划》提出,以区域布局优化发展、以重大基地支撑发展、以示范工程引领发展、以行动计划落实发展。

9、可再生能源英文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基建、新技术等深度融合,《规划》重点部署了九大行动。包括城镇屋顶光伏行动、“光伏+”综合利用行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新能源电站升级改造行动、抽水蓄能资源调查行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供热行动、乡村能源站行动和农村电网巩固提升行动。

据俄罗斯卫星社近日报道,国际能源署最新消息显示,中国正以超前速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因此到2030年达到生产1200吉瓦生态清洁能源的目标将提前实现。据预测,2022年至2027年,中国将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的近一半。即使减少对风能和太阳能装置的补贴,中国可再生能源未来5年仍将继续增长。

美国之音近日报道称,中国光伏产业10年以来取得了快速增长,全球光伏组件生产中心已经由欧美转移至中国。目前,中国是世界光伏产业第一大国,欧洲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新兴国家印度和巴西同样拥有旺盛的市场需求。目前,中国的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设备产能已经领先全球市场。

10、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概念

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能源,是中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发展较具规模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分为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四大类。

据中国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9036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8.8%。其中,水电新增1590万千瓦、风电新增1924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526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262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13.9%、16.8%、45.8%和2.3%。同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94万亿千瓦时。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持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过去10余年间,中国风能、太阳能产业得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与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相关。经济层面,中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风能、太阳能能源技术产业体系,具有全球领先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全产业链集成制造有力推动了风电、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能源自主性、独立性、安全性显著增强。社会层面,近年来,中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环境需求不断增长,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是改善环境最核心的环节。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可有效提升减污降碳成效,促进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改善。国际层面,近年来,中国日渐重视减碳国际责任。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实现该目标,中国政府不断出台系列配套措施,鼓励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发展,推动该领域进入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