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行业政策的引领下,叠加人口问题的不断突出,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走回正增长区间,自动化改造意愿逐渐回归。2023年新能源行业延续扩张态势,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延续高增长。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为核心零部件,中游包括本体机器人和集成系统,下游为不同应用领域。
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受益于过去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日益成熟,中国在机器人控制器软硬件方面的开发实力不断增强,市场快速增长。中国工业机器人用控制器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10.5亿元大幅上升至2021年的1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78%。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17.1亿元。

近年来,中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受到下游工业机器人、电子制造设备等产业扩张的影响,伺服电机在新兴产业应用规模也不断增长。我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1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69亿元。预计2023年我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97亿元。
中国伺服电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品牌占比超过50%。2021年上半年,在国内品牌中,国产品牌汇川技术首次市场份额占比排名第一,市占率达15.9%;其次分别为安川、台达、松下及三菱,占比分别为11.9%、8.9%、8.8%及8.3%。
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需求大幅增长,存量替换需求同步提升,大部分减速器厂商均迎来业绩的增长。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总需求量为93.11万台,同比增长78.06%。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将受益其中,预计未来几年减速器市场增长的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到2023年市场总需求量预计将达120万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感器这一产业在互联网力量的赋能之下日益受到重视,日后再叠加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传感器行业市场可期。截至2021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1737.5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31.2亿美元,同比增长8.17%。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1936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增加,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中国工业经济展现出了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强大韧性和活力,工业机器人也以亮眼的表现逆势上扬。2022年11月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4.01万套,同比增长0.3%。2022年1-11月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40.26万套,同比下降2.6%。
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呈现增长的趋势。中国迅速控制了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多个行业出现井喷,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明显。2020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422.5亿元,同比增长18.9%。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445.7亿元,预计2023年销售额将达531亿元。

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物流、化工等各个工业领域之中,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安全性以及智能化水平。近年来,国家推行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备受追捧,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大量涌现。2021年工业机器人注册量大增,相关企业注册量首次突破6万家达6.52万家。2022年1-9月新增注册企业近4万余家,1-9月新增注册企业月平均增速达33.5%。
2018年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投融资事件有所减少,资本市场逐渐趋于理性,融资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一些优势的企业。2021年工业机器人领域投融资升温,投融资事件99起,投融资金额222.55亿元。2022年投融资事件92起,投融资金额190.77亿元。
工业机器人应用到汽车生产线中,可以满足上千汽车零部件的焊接及装配工作,生产线中可搭配焊接机器人、码垛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满足汽车生产线的智能化生产。
5、工业机器人培训2022年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8.2%和7.1%,同比均下降7.9%。2022年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1%和3.3%,累计增速放缓,较1-10月分别收窄1.8和1.3个百分点。
工业机器人在电子类的IC、贴片元器件生产领域的应用较普遍。根据电子生产行业需求定制的工业机器人,其小型化、简单化的特性实现了电子组装高精度、高效的生产,满足了电子组装加工设备日益精细化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逐渐减弱。2022年11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323.8万部,同比下降34.1%,2022年1-11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2.44亿部,同比下降23.2%。
6、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因易于便携、屏幕清晰、操作易上手等特点,平板电脑的应用范围逐渐由最初的娱乐功能转变为兼具学习功能、商务功能以及其他新式功能于一体,适用范围越来越广。2019年后市场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约729万台,同比下降约4.5%,其中消费市场同比增长6.3%,商用市场同比下降56.7%。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园区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等服务。
在IFR最新发布的中国机器人密度数据中,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再创新高,增长至322台/万人。2015-2021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增长5.3倍。
7、工业机器人品牌排行榜曾经机器人行业的老四大家:Fanuc,ABB,kuka,Yaskawa巅峰时期,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80%的市场份额,在汽车、电子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可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国产品牌快速发展以及大环境的帮助下,如今这格局已然不复存在。在MIR睿工业最新公布的2022上半年出货量榜单中,埃斯顿首次超过ABB,进入国际机器人第一梯队。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的载体,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而工业机器人被誉为是制造业皇冠顶部的明珠,足可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外资品牌在中国工业机器人长期维持60%以上的高市占率,历经国产品牌的十余年奋起直追,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在机器人的主要核心部件领域,国内机器人行业龙头埃斯顿、埃夫特等品牌,在伺服系统、机器人控制器都实现了全部国产化。即便是机器人用的谐波减速机和RV减速机,国产品牌双环传动、奥一精机、绿的谐波、来福谐波等品牌均实现了大规模应用。
8、工业机器人专升本需要考的科目在机器人应用市场,埃斯顿机器人在光伏电池片生产领域实现了70%以上的市占率,在钣金折弯机器人行业基本垄断整体市场。基于中国庞大的细分市场,埃斯顿走出了“通用+细分”的市场发展路线。一方面,以通用市场形成规模,可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公司充分利用自主核心部件(自主率80%以上)、成本、质量和定制的竞争优势,拓展机器人细分市场,结合行业工艺和使用特点,定制开发专用机器人产品,使其比通用机器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使用更简便。在这一策略下,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在下游行业覆盖广泛,包括锂电、光伏等新兴行业以及焊接等应用领域。
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整体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始终将核心技术摆在第一位。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至今,完全摆脱外技术卡脖子的风险。国产机器人的崛起是大势所趋。
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化产业链,中国机器人企业拥有更深的底气出海开拓市场。强化内功后,中国大量的机器人企业开始向海外扩展。埃斯顿收购德国百年焊接机器人品牌CLOOS,美的收购kuka,珞石机器人布局日本,埃夫特出口巴西。
9、工业机器人编程当中国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在全球市市场竞争中,中国品牌拥有极强的竞争力。如今中国机器人品牌已经开始向日本、美国、欧洲等机器人产业发达地区开疆拓土。
引言:机器人是能自动进行工作的机械装置。它不仅可以接受人们的指挥,还可以运行提前编制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拟定的原则来行动。若是根据应用环境,可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如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本文将以工业机器人来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
工业机器人一般用来生产实体产品和搬运物件等,使用场地主要是在工厂,如汽车厂、电子厂、橡胶厂、食品厂等。工业机器人应用较多的行业便是汽车制造业,其次是电子电气行业和橡胶工业等。
10、工业机器人就业前景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十分广泛,若按照用途分类,可分为焊接、搬运、装配以及喷漆等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现代化工厂和柔性加工系统,具有拟人化、柔性化以及通用化等多个特点。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工业机器人,以及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特点。
工业机器人是针对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的一种机械装置,能够自动化的执行工作,是依靠自己本身的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应用中的一个分支,与机器人一样,都可以重复编程、多功能、多自由度的操作工具。其具有专门的系统可以改变和编制程序的动作,以执行不同的任务。
一般工业机器人有三轴、四轴、五轴、六轴等多关节机械组成,其轴数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在工业领域中,使用量较多的就是六轴机器人,带有六个关节的工业机器人与人的手臂十分相似,相当于人的肩膀、肘部、腕部的部位,而工业机器人的肩膀通常被安装在固定的基座结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