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小伙伴给我们留言,小艾最近给大家推荐的大部分是理科类,能否多推一些工科领域刊物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本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方向的期刊——Current Nanoscience。
国人发文情况:该刊2019年国人发文占比25%,可以说是国人非常友好了!通过分析2017-2019年文献来源的地区分布可发现,中国学者累计发文量独占鳌头,印度和伊朗排行第二。
机构发文情况:期刊作者单位分布如下图所示,累计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中国内有3家,分别是燕山大学(第2)、沈阳理工大学(第4)和中国科学院(第6)。

Current Nanoscience的JCR分区为生物工程与应用微生物、材料科学:综合以及纳米科技多领域Q4,中科院分区为工程技术类4区。
Current Nanoscience自引率为6%,远低于安全线(25%),大家还是可以放心投稿的。
该期刊是混合开放获取期刊,可以选择OA模式,文章处理费(APC)为:1,415美元(不含税),折合人民币约9,208元。也可以选择非OA模式(传统订阅模式):传统模式下发表综述类文章不收取任何费用,研究论文的稿件处理费为每篇390美元(折合人民币2,538元)。如果通讯作者来自被世界银行归类为低收入经济体的国家/地区,文章处理费可享受50%的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Current Nanoscience,Bentham出版社提供了“快速通道”选项,一般而言,“快速通道”途径从收到稿件到在线出版仅需12周时间。这种模式下,在文章被接收后,作者需支付每页28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855元)版面费。若是选择了“快速通道”+OA模式,则OA模式的文章处理费享受50%的折扣(即:1,855元/页*页数+9,208*50%)。如果此前已经在Bentham出版社使用过“快速通道”服务,则二次使用时可享受30%的折扣。
与Current Nanoscience互引较多的期刊如下图所示。在iJournal平台(
点击饼状图中的相应期刊,就可以迅速链接到该期刊详情,让大家从一本期刊对这个学科领域内的大部分期刊一目了然。

投过去一篇文章,关于纳米材料做的植物诱导子,连审稿带修改用了一年,这个杂志不是一般的慢。
挺好的期刊,今年1月投的,2月改图片格式查重一次,不厌其烦,让我好好改动,特别让我感动。三月修改,四月宣布录用然后小小的补充修改,5月就可以检索了。不过影响因子越掉越厉害不知道为啥(注:此处有误,该刊IF近年来还是逐年上升的),可能是sci-hub都无法下载,所以导致的吧。有版面费价格一篇也就1000多点吧,不贵,审稿很严谨。是我的第一篇SCI吧。总之很感动。谢谢这家期刊。
投必得(TopEdit)很高兴地宣布我们与Bentham科学出版社(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投必得将为Bentham旗下期刊投稿文章提供优质的翻译润色服务,确保作者的文章语言以及逻辑结构符合科学出版规范。同时,投必得旗下iJournal期刊平台以及公众号也会为大家介绍Bentham科学杂志社所出版的优秀的期刊。双方合作关系会谨守严格的学术伦理标准,不存在走后门发表文章的现象,我们推荐的期刊也都是被各大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比如WOS的SCIE以及ESCI数据库)。
5、材料工程技术专升本对口专业编者按:日前,中科院正式发布了25项“十二五”期间通用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中科院之声推出“中国科学院‘十二五’标志性重大进展”专栏,为您盘点回顾这25项标志性重大进展。
金属材料的强化是材料领域的长期核心研究方向。目前金属材料传统的强化技术均会使材料的塑性、韧性、导电性、热稳定性等显著下降。金属材料强度-塑性/韧性/导电性等的“倒置”关系限制了金属材料在更高水平和更广范围的应用,成为制约金属材料发展和应用的主要瓶颈。如何通过调控金属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内部缺陷来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已成为材料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院士团队十余年来持续开展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力学行为及其机理、应用探索等研究,提出金属材料的纳米孪晶强韧化机制,成为金属材料四大经典强化理论之外又一重要强化理论。目前纳米孪晶材料已成为当今国际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概念,并在多种金属及合金材料上得以成功实现。由于表面纳米化处理后表面层中结构尺度由表及里呈梯度变化,消除了界面结合和表层剥落问题,处理工艺简单、成本低、适用于绝大多数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2011年卢柯院士团队利用表面机械碾磨处理在纯铜棒材表面成功制备出梯度纳米结构,自表及里晶粒尺寸由十几纳米梯度增大至微米尺度,棒材芯部为粗晶结构,这种梯度纳米结构的厚度可达数百微米。梯度纳米结构层使材料的拉伸屈服强度提高一倍,且其拉伸塑性变形能力优于粗晶铜。这种兼备高强度和高拉伸塑性的优异综合性能为发展高性能工程结构材料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周刊,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目前金属所表面纳米化技术已在宝钢冷轧厂得到成功应用,对拉矫辊表面纳米化处理后,其使用寿命提高2倍,并获得“2013年度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6、材料工程技术是干嘛的在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片结构。2013年卢柯院士团队利用自行研发的新型塑性变形技术(表面机械碾磨处理)在金属镍表层成功突破了这一晶粒尺寸极限,获得纳米级厚度并具有小角晶界的层片结构,同时发现这种纳米层片结构兼具超高硬度和热稳定性。这种新型超硬超高稳定性金属纳米结构突破了传统金属材料的强度-稳定性倒置关系,为开发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周刊。
基于金属所在金属纳米材料方面的优势地位,2014年金属所卢柯院士受邀为Science周刊撰写“梯度纳米材料”展望性文章。卢柯院士团队在金属纳米材料领域在Science、Nature等SCI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50余篇,被SCI论文引用近20000次(90%以上为他引),单篇论文引用大于1000次。2014年,两名学术带头人卢柯、卢磊分别被汤森路透授予“最具国际引文影响力奖”和 “高被引科学家奖”。
小角晶界纳米层片结构(A)表面机械碾磨装置示意图。(B)横截面(SD-ND)扫描电镜揭示梯度变形结构。(C)图(B)中虚框对应的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揭示不同的变形结构。(D,E)横截面和纵截面(ND-TD)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距离表层110微米深度形成的超细晶结构和(D)距离表层40-50微米深度形成的纳米层片结构(E)的明场像。(D,E)中插入界面间距分布(左)和相应的选取电子衍射谱(右)。(F)为由纵截面观察的纳米层片结构的暗场像。
7、材料工程技术是学什么的强度-塑性匹配。粗晶金属均匀塑性变形或晶粒细化至纳米尺寸使材料强度和塑性沿典型的“香蕉状”曲线(蓝线)增加和降低。粗晶和纳米晶粒随机混合的材料具有类似的强度-塑性倒置关系。然而,梯度纳米结构(红线)实现了强度-塑性匹配。
2022年年底,全球首条钢渣捕集水泥窑烟气CO2制备固碳辅助性胶凝材料与低碳水泥生产线在河南省济源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水泥行业CO2捕集利用技术和产业化运用迈上新的台阶,为钢渣规模化安全应用于建材,实现高值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条生产线竣工投产入选2022年中国水泥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本项目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大研发平台,南京工业大学教授莫立武是项目技术的负责人。据介绍,项目不仅为水泥生产提供了高质量的混合材,也为混凝土提供了优质的高活性掺和料,有助于降低水泥及混凝土生产的碳排放。
8、材料工程技术就业方向莫立武,2008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国际合作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基金、英国皇家工程院交流学者基金、英国皇家学会创新基金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多项。主要从事特种土木工程材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低碳胶凝材料、环境材料、CO2捕集与利用等研究。研究方向包括:(1)氧化镁膨胀材料、水泥混凝土抗裂材料与技术;(2)混凝土结构快速修补、加固、防蚀与防护材料;(3)固体废弃物(钢渣、镁渣等冶金渣、煤矸石、建筑垃圾、尾矿等)资源化利用;(4)环境功能材料,污染土壤治理新技术;(5)CO2捕获、储存与资源化利用;(6)新型低碳胶凝材料。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Cem Concr Res, Cem Concr Compos, Construct Build Mater, J Cleaner Produc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Elsevier出版英文专著(章节)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转化4项,主编教材1部,合作翻译教材1部。长期担任Chem Rev、Cem Concr Res、Cem Concr Compos、Constr Build Mater、J Cleaner Product, J Mater Civil Eng, J Mater Chem B, J American Ceram Soc, Compos: Part B等30个国际期刊审稿人,担任欧盟研究基金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评审专家。
2023年中国固废利用与低碳土木工程材料学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暨展览
9、建筑材料工程技术大会将通过学术报告、技术报告、专题交流、展览展示等多形式的活动,交流协同利用大宗固废资源开发低碳绿色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展示大宗固废处理与利用的技术成果和实用装备。
五大专题论坛,邀请众多高校、企业的重量级嘉宾,共话固废低碳材料发展蓝图!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邓龙江院士团队周佩珩教授课题组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Baile Zhang教授等团队合作研究成果,以“Topological Chern vectors in three-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s”为题,在Nature上发表。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三单位,周佩珩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10、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工程技术拓扑绝缘体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凝聚态系统中的一大研究热点。其表面电流可以免疫结构中的缺陷,从而实现高效的电子输运。近年来,科学家将拓扑绝缘体的概念拓展到了光子系统中。此前的研究工作已从理论、实验等方面证明了光子拓扑绝缘体同样具有绕过杂质、缺陷传输的边界态。特别是基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陈绝缘体,由于其手性边界态还具有单向传输的特点成为一类重要的光子拓扑材料,可应用于高效能激光、光纤和光子电路等。然而,尽管拓扑光学发展迅猛,陈绝缘体依然只存在于二维状态。虽然理论工作已经预言了三维陈绝缘体及其二维手性表面态的存在,但尚未在任何体系中被发现。
其次,本工作演示了旋磁光子晶体结构(图2a)中三维普通绝缘体、三维陈绝缘体和外尔半金属之间的相变。如图2b所示,相图中的绿点、蓝点和红点分别代表了普通三维绝缘体、外尔半金属和三维陈绝缘体,其中外尔半金属拥有连接着一对外尔点(图2c和d中红、蓝色球)的单一费米弧(Fermi arc)表面态。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可以移动外尔点在动量空间的位置,当这一对具有相反拓扑荷的外尔点相互湮灭,外尔半金属就发生了拓扑相变,成为三维陈绝缘体。这也是首次在光学体系中实现理论上最简单、最理想的外尔半金属。
2019年11月8日,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应用材料公司宣布材料工程技术推动中心(Material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ccelerator,简称META 中心)正式揭幕,这是一个旨在帮助客户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技术和新设备原型开发速度的首创型设施。随着芯片制造愈发具有挑战性,META中心将扩展应用材料公司与客户合作的能力,以开拓提升芯片性能、降低功耗和节省成本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