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有哪些)

1、可再生资源有哪些

6月1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

《规划》指出,“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关键期,全球能源将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长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能源;我国将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解读称,规划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撑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

2、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有哪些

《规划》明确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松辽、新疆、黄河下游等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依托西南水电基地调节能力和外送通道,统筹推进川滇黔桂、藏东南二大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建设;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推动近海规模化开发和深远海示范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

《规划》明确,积极推动风电分布式就近开发。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油气矿区及周边地区,积极推进风电分散式开发。重点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合理利用荒山丘陵、沿海滩涂等土地资源,在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中东南部风电就地就近开发。

例如,《规划》明确城镇屋顶光伏行动,重点推动可利用屋顶面积充裕、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好的政府大楼、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工业园区等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提高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覆盖率。

3、可再生资源的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也提出,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农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顶建设户用光伏,积极推进乡村分散式风电开发。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鼓励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等安装光伏或太阳能热利用设施。

“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的能源结构将发生一次彻底洗牌。

近日,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化石能源占比过高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全球的低碳化转型将为可再生能源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可再生能源更多依靠技术,这抹平了各国在自然资源上的差距,未来能源利用将不再是资源争夺,而是技术竞争。

4、可再生资源回收公司

可再生能源成本的快速下降,有望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的高度电气化浪潮。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首次和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历经四十年的追赶,中国的制造能力、研发能力、资金投入能力、市场规模早已今非昔比,中国或将迎来一个“华丽转身”,走到低碳技术的最前沿。

《21世纪》: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只有30年时间,短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其实现难度如何?

5、可再生资源英语

目前发达国家社会生活高度依赖油气资源,其人均能源消费高于中国,比如欧盟大概是4~7吨标油,而中国是三吨多标煤,中西方各有各的难处。

对中国而言,难处在于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超过一半,效率较低,经济结构偏重。更重要的是,不同于西方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经济增速较低,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经济仍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产业都有进一步扩张的冲动,如果没有低碳的约束,经济增长和能源之间有可能保持一个较高的弹性系数。

好处在于,中国并不需要达到欧美等国所处的浪费型消费阶段再推动低碳转型,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中国不会重复西方在低能效状态下形成的巨量的基础设施。比如美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推广空调,而如今美国大部分空调设备都已非常落后。

6、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21世纪》:低碳的约束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如何平衡减排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周大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到现在为止,中国高耗能产业的产量已远超发达国家曾经达到的水平。比如,钢铁累计人均产量冠绝全球,钢铁产量全球占比高达53%,水泥产量全球占比接近60%,如今这些重化工业大都出现过剩现象,进一步扩张已没有多大空间。

对中国经济而言,产业结构本身也到了一个必须调整的阶段。依靠基础原材料大量投入、大批量制造低附加值产品是不可持续的,这部分市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已进入饱和阶段,中国经济正在摆脱单一的规模导向,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

7、可再生资源安全包括哪些

所以不论有没有减排的约束,中国经济都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节点,而全球的低碳转型,或将为这一过程提供新的动力。

《21世纪》:目前核准待建的煤电机组达1亿千瓦左右,预计还有1亿千瓦的机组纳入规划,如果上马,煤电总装机将超12亿千瓦,如何看各地新增煤电的冲动?以地方能源集团为主的国企为何成为新的投资主体?

周大地: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网,装机总规模已超20亿千瓦,比世界第二(美国)多出了近一倍,欧洲各国大都在1亿千瓦左右,而国内很多地方觉得新增一两亿千瓦只是增长了10%,是正常的。

8、可再生资源不包括

第一,现在电力的增长势头依旧很快,各地都有较高的电力需求预测,火电是满足这些需求的主要手段。

第二,不少地方将用电看做经济的晴雨表,不管结构与效率如何,只要用电量放缓就会担心经济出问题了。

第三,不同于其他商品可以差异化竞争,电力是通用产品,无好坏之分,各地都有争夺电力市场份额的冲动。

9、可再生资源占比最大的是

其四,大型国有电厂建设煤电时,占地等问题容易解决,工程投资较为集中,而建设分布式的新能源系统则需要处理更多的社会问题,重新组织员工流程,加大管理性投入。

事实上,现在很多火电厂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整个火电的负荷率是在下降的,年运行小时可能都不到4000小时,再新增煤电可能会出现亏损;另一方面,不建又怕发电量被别人分走,彼此都想把自己的碗做大点,希望其他人退出,陷入“囚徒困境”。

而且一些地方认为,不管怎样,把电厂盖在我这,GDP上来了,投资也有了,发电也不用从外面买了,最后就造成现在欲罢不能的状态。

10、可再生资源安全包括

《21世纪》:为何不能单纯以用电量来衡量GDP的好坏?怎样看近日打击比特币挖矿的现象?

周大地:前些年,很多电力富裕的地方,比如内蒙古、新疆、四川、云南等,都巴不得让比特币挖矿留在本地,数百亿度电被用在挖比特币上,这空耗了大量能源,挤压了实体经济的供给,同时滋生了金融市场的大量投机炒作,百害而无一利,然而曾经很多地方都在鼓励。

中国最近开始强调节能降耗、提高效用,这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必须重新明确的一个理念是,用电量高并不等于经济好,更不意味着经济质量的提高。刺激用电是完全没有必要的。